连州阳山归路赏析

赏析

作者:佚名

  建炎四年(1130),吕本中避乱南行,至连州。这首是他离开连州北归时作,抒发的是流亡途中的愁苦心情。

  首句点题,说明自己行程。“烟瘴”二字,切岭南气候,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,过着很艰苦的生活。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,连用“疾病”、“衰颓”、“不堪”三词,突出环境的恶劣,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,语意低沉深挚。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,这两句诗切定“烟瘴”,从而直述种种不堪,也是采用这一手法。

  三、四句笔锋忽转,不再写自己,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,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。这两句看似平常,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。诗以“避地”二字为主脑。眼前的风光,未必不如江南,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,他又是江南人,见惯江南景色,如今颠沛流离,心情不佳,遥望故乡,战火不息,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?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?反过来,儿女年幼,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,自然感觉不同,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。诗人这样写,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,反衬自己的忧思,所以用“强言”二字为小儿女定位,道出心中无限凄楚。苏轼《纵笔》“小儿误喜朱颜在,一笑那知是酒红”,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,寓庄于谐,兴味无穷;杜甫《月夜》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,直接说小儿女无知,表示自己悲伤。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,尽管取径不同,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。

 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,写得很凝重压抑;后两句从侧面衬托,表面上作轻描淡写,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。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,讲究“悟入”、“活法”,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,就是从杜甫诗入径,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。

1、 缪钺等 .宋诗鉴赏辞典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 1987.12(2012.7重印) : 第784-785页 .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3187.html

愁风月

愁风月
朝代:宋代 作者:贺铸 原文: 风清月正圆,信是佳时节。不会长年来,处处愁风月。 心将熏麝焦,吟伴寒虫切。欲遽就床眠,解带翻成结。 相关翻译 注释 (1)熏麝:熏炉中的香料。(2)寒虫:蟋蟀。... 相关赏析 鉴赏 有人说,中国古代抒情诗词中很少有主词,这首也是如此。读者只有根据抒情主人公的口吻、语气、举动及她身边的器物等等来推断性别,身份。这首词抒情主人公似应是一位怀人的女子。上片开首...

【中吕】红绣鞋_竹衫儿并刀

【中吕】红绣鞋_竹衫儿并刀
朝代:元代 作者:乔吉 原文: 竹衫儿 并刀剪龙须为寸,玉丝穿龟背成文,襟袖清凉不沾尘。汗香晴带雨,肩瘦冷搜云,是玲珑剔透人。浃背全无暑汗,曲肱时印新瘢,衬荷花落魄壮怀宽。挹风香双袖细,披野色一襟团,满身儿窥豹管。 书所见 脸儿嫩难藏酒晕,扇儿薄不隔歌尘,佯整金钗暗窥人。凉风醒醉眼,明月破诗魂,料今宵怎睡得稳。 泊皋亭山下 石骨瘦金珠窟嵌,树身驰璎珞褴襂,秋影秋声绕蓬龛。青山黄鹤楼...

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/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

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/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
朝代:唐代 作者:许浑 原文: 红叶晚萧萧,长亭酒一瓢。残云归太华,疏雨过中条。 树色随山迥,河声入海遥。帝乡明日到,犹自梦渔樵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;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。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;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。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;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。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;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!注释1、长亭:常用...

入都

入都
朝代:清代 作者:李鸿章 原文: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。 定将捷足随途骥,那有闲情逐水鸥。 笑指泸沟桥畔月,几人从此到瀛洲? 其二 频年伏枥困红尘,悔煞驹光二十春;马足出群休恋栈,燕辞故垒更图新。 遍交海内知名士,去访京师有道人;即此可求文字益,胡为抑郁老吾身! 其三 黄河泰岱势连天,俯看中流一点烟;此地尽能开眼界,远行不为好山川。 陆机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