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算子·天生百种愁赏析

赏析

作者:佚名

  “天生百种愁”,词一开头,就将胸中万斛愁情,喷薄而出,这也是和花间委婉含蓄的抒情风格所不同的。愁本胸中,怎么会挂斜阳树呢?这句看似无理的话,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趋近极致的感情,亦有所本。境界相对静止,没有强烈的动词,写的是所思之人远山外,词人举目远望,唯见斜阳照处,烟雾迷茫,绿树青山,好似披挂着满树愁绪。词人触景生情,于是就产生这种形似无理、实却情深的语言。

  “绿叶”二句承上语意,描写词人所见景物:树上绿叶,树下芳草,还有那飞舞其间的啼莺,都是当时的景致。由于词发端情绪激越,至此则略一顿挫,节奏上趋于舒缓和平稳。就词意而言,说的是先以愁人之眼观树,遂觉满树愁情,而今冷静观察,才知树自为树,人自为人。“自得春”三字,下得极妙。绿树芳草,欣欣向荣;黄莺当春,自鸣得意,与人邈不相涉,唯达其理者体其情也。这里虽宕开一笔,但却使词有了更深的意味。

  下片开始具体写所愁的内容:“不见凌波步,空忆如簧语。”从这两句看,主人公怀念的是一位绝色佳人。此词,由于笔墨有限,不能对佳人之美作细致的描绘,往往只是拣最传神的地方点染几笔;这位佳人轻盈的步履、美妙的声音,一直萦回主人翁的胸臆。因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遮断,佳人亿而不见,便产生难以排解的愁怨。这两句既与起首二句相映射,也逗引起结尾二句,为实写。

  结尾两句“柳外重重叠叠山,遮不断、愁来路”是用借喻手法来写愁。徐俯这里是说,愁自外面向主体袭来,要借客体的力量把它挡住。他用山来构成重重叠叠的屏障,企图阻挡忧愁的侵袭;然而仍然阻挡不住,则愁之深重,更加可想而知了。愁的来路为何和山有关,盖因所思之人斜阳外、山那边,这里是照应开头。起首以树比愁,结尾以山遮愁,前后照应,浑然一体。这个借喻新奇工巧,历来为人所称道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9968.html

偶书

偶书
朝代:唐代 作者:刘叉 原文: 日出扶桑一丈高,人间万事细如毛。 野夫怒见不平处,磨损胸中万古刀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,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。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,心里充满了愤怒,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,但不平事太多,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“刀”都渐渐地磨损了。注释⑴扶桑:神话传说中的大树。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:“(...

书湖阴先生壁

书湖阴先生壁
朝代:宋代 作者:王安石 原文: 茅檐长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 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,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。花草树木成行成垄,都是主人亲手栽种。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,并且环绕着农田。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。  修辞手法——后两首诗句,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,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,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,化静为动,显得...

【双调】殿前欢_春据危阑

【双调】殿前欢_春据危阑
朝代:元代 作者:薛昂夫 原文: 春 据危阑,看浮屠双耸倚高寒,鳞鳞万瓦连霄汉。俯视尘寰,望飞来紫翠间。云初散,放老眼情无限。知他是西山傲我,我傲西山? 夏 柳扶疏,玻璃万顷浸冰壶,流莺声里笙歌度。士女相呼,有丹青画不如。迷归路,又撑入荷深处。知他是西湖恋我,我恋西湖? 秋 洞箫歌,问当年赤壁乐如何,比西湖画舫争些个?一样烟波,有吟人景便多。四海诗名播,千载谁酬和?知他是东坡让我,...

长安秋望

长安秋望
朝代:唐代 作者:杜牧 原文: 楼倚霜树外,镜天无一毫。 南山与秋色,气势两相高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楼台高耸,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;天空明净,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。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,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,气势难分高低。注释①秋望:在秋天远望。 ②倚:靠着,倚立。霜树:指深秋时节的树。外:上。 ③镜天:像镜子一样明亮、洁净的天空。毫:非常细小的东西。 ④气势:景象、气派。...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