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·其一赏析二

赏析二

作者:佚名

 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,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”,半亩的“方塘”不算大,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,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,“一鉴”的“鉴”,就是“镜”,照人的镜子,“镜”和“鉴”是一个意思。“半亩方塘”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。“半亩方塘”虽然不算大,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,“天光云影”都被它反映出来了。闪耀浮动,情态毕见。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,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。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,能使人心情澄净,心胸开阔。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,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。很明显的一点是,“半亩方塘”里边的水很深、很清,所以它能够反映“天光云影”;反之,如果很浅、很污浊,它就不能反映,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。

 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,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、四两句: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“问渠”的“渠”,不是“一渠水”的“渠”,它相当于“它”的意思,这里是指方塘。“问渠”就是“问它”。在这个地方“它”指代的是“方塘”。诗人并没有说“方塘”有多深,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“清”字,“清”就已经包含了“深”。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,即使很“清”也反映不出“天光云影共徘徊”的情态。诗人抓住了塘水“深”而且“清”,就能反映“天光云影”的特点。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,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。“问”那个“方塘”“那得清如许?”问它为什么这么“清”,能够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来。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“方塘”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。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,从远处看,终于,他看到了“方塘”的“源头”,找到了答案。就因为“方塘”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“源头”,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“活水”。这个“方塘”由于有“源头活水”的不断输入,所以它永不枯竭,永不陈腐,永不污浊,永远“深”而且“清”。“清”得不仅能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,而且能反映出“天光”和“云影”“共徘徊”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。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5544.html

女冠子·四月十七

女冠子·四月十七
朝代:唐代 作者:韦庄 原文: 四月十七,正是去年今日,别君时。忍泪佯低面,含羞半敛眉。 不知魂已断,空有梦相随。除却天边月,没人知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昨天深夜里,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梦见了你。和你说了许久的话,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,频频低垂的眼睑,弯弯的柳叶眉。害羞又欢喜的样子,想走却又依依不舍。等到一觉醒来才惊觉只是梦一场,不禁悲从中来。注释⑴佯(yáng羊)低面:假装着低...

浣溪沙·雨过残红湿未飞

浣溪沙·雨过残红湿未飞
朝代:宋代 作者:周邦彦 原文: 雨过残红湿未飞,疏篱一带透斜晖。游蜂酿蜜窃春归。 金屋无人风竹乱,衣篝尽日水沉微。一春须有忆人时。 参考赏析 赏析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。暮春时节,一阵微雨过后,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,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,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,依依不忍离去。淡淡的斜晖,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,也洒向残红。光和色的交映,这...

青玉案·凌波不过横塘路

青玉案·凌波不过横塘路
朝代:宋代 作者:贺铸 原文: 凌波不过横塘路。但目送、芳尘去。锦瑟华年谁与度。月桥花院,琐窗朱户。只有春知处。 飞云冉冉蘅皋暮。彩笔新题断肠句。若问闲情都几许。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。梅子黄时雨。(闲情 一作:愁)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,只有用目力相送,她像芳尘一样飘去。正是青春年华时候,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?是月台,是花榭,是雕饰的窗,是紧闭的朱户,这只...

菩萨蛮·白日惊飚冬已半

菩萨蛮·白日惊飚冬已半
朝代:清代 作者:纳兰性德 原文: 白日惊飚冬已半,解鞍正值昏鸦乱。冰合大河流,茫茫一片愁。 烧痕空极望,鼓角高城上。明日近长安,客心愁未阑。 相关翻译 注释 ①惊飚:谓狂风。晋殷仲文《解尚书表》:“洪波振壑,川洪波振壑;一惊飙拂野,林无静柯。”②昏鸦:即乌鸦。此指黄昏之时乌鸦乱飞.③冰合句:谓大河已为冰封,河水不再流动。李贺《北中寒》诗:“黄河冰合鱼龙死。”④烧痕:野火的痕迹。宋苏轼《正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