蝶恋花·欲减罗衣寒未去赏析

赏析

作者:佚名

 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,语不多,情无限,写得清超绝俗,澹雅疏秀,别具一格。

 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“欲减罗衣”,却又踌躇起来,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,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。“不卷珠帘,人深深处。”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,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,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。

 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——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。这场雨,不仅使气候“寒未去”,“欲减罗衣”不能,更重要的,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——雨打花枝,落红无数!所以,帘虽未卷,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,迫不及待地问询:“红杏枝头花几许?”当然,不消问,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。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,依稀还带着雨痕,像啼哭一样,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!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,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。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,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,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、惜花的意绪了。词是中女主人公之“止恨清明雨”,当别有感恨。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,结果却被一场无情“风雨”破坏了。“红杏枝头花几许?啼痕止恨清明雨”,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。

  词之上片,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。

  过片三句,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。“尽日沉烟香一缕”,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,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。“尽日”,即李清照所说“愁永昼”也。尽日苦坐愁城,无法排遣,唯有借酒浇愁。“宿酒醒迟”,可见恨深酒多,以致一时难醒了,而醒来仍然是空对“沉烟香一缕”而已,此种境遇何等难挨!“恼破春情绪”,关合上片惜花恨雨,极力渲染出一个“愁”字。

 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——佳人怀人心事。“飞燕又将归信误”,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,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“便忘了,天涯芳信”的双燕,非常令人失望。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:“小屏风上西江路”,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,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!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,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,一咏三叹。

  《草堂余正集》评此词结句曰:“末路情景,若近若远,低徊不能去。”这一评语,极为准确,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、语婉意深的风格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3965.html

寒食寄郑起侍郎

寒食寄郑起侍郎
朝代:宋代 作者:杨徽之 原文: 清明时节出郊原,寂寂山城柳映门。 水隔淡烟修竹寺,路经疏雨落花村。 天寒酒薄难成醉,地迥楼高易断魂。 回首故山千里外,别离心绪向谁言? 相关翻译 注释 ①寒食:寒食节。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禁火,吃冷食,谓之寒食。郑起:宇孟隆,后周时曾任右拾遗、直史馆,迁殿中侍御史。入宋,963年(乾德元年)外贬后,未再入任而卒。“侍郎”可能是“侍御”之误。②清明时节:寒食...

无题·八岁偷照镜

无题·八岁偷照镜
朝代:唐代 作者:李商隐 原文: 八岁偷照镜,长眉已能画。 十岁去踏青,芙蓉作裙衩。 十二学弹筝,银甲不曾卸。 十四藏六亲,悬知犹未嫁。 十五泣春风,背面秋千下。 相关赏析 鉴赏 这首诗很多专家认为是义山十六岁时所作,写的是一位聪明早慧的姑娘。从诗的内容看,诗人对少女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。从她八岁开始“偷照镜”写起,直到待字闺中,这么长一段生活经历,写的是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小姑娘八岁开...

洞仙歌

洞仙歌
朝代:宋代 作者:林外 原文: 飞梁压水,虹影澄清晓。橘里渔村半烟草。今来古往,物是人非,天地里,唯有江山不老。雨巾风帽。四海谁知我。一剑横空几番过。按玉龙、嘶未断,月冷波寒,归去也、林屋洞天无锁。认云屏烟障是吾庐,任满地苍苔,年年不扫。 ...

梅花

梅花
朝代:唐代 作者:崔道融 原文: 数萼初含雪,孤标画本难。香中别有韵,清极不知寒。 横笛和愁听,斜枝倚病看。朔风如解意,容易莫摧残。 相关翻译 译文 梅梅花初放,花萼中还含着白雪;梅花美丽孤傲,即使要入画,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。 花香中别有韵致,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。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,似愁似病,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,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。在孤寒中的梅花,坚韧顽强,傲然独立,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