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卢处士山居 / 处士卢岵山居鉴赏

鉴赏

作者:佚名

  这首没有直接写卢岵,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,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,以景衬人。

  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,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。通过“问樵客”、“遥识”的写法,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。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、樵夫,而称之为“樵客”,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,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。

 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,是近景。古树老根缠石,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。湍急清澈的泉水,把面上的浮土、树叶冲走了,露出泉底的沙子来,更显得水明沙净。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。而与此相应,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,“老”字和“清”字的平仄对拗,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、清幽的气氛。

 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。“千峰”言山峰之多,因在雨中显得幽暗,看不清楚。“一径入云斜”和“千峰随雨暗”相对照,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、幽深,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。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,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,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。

 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,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。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,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“处士”形象。

  “荞麦”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,春间开小白花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,小白花不显眼,等到日暮鸟散,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。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,同时,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,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;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。

 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,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。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,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。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,应该说是很成功的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0895.html

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

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
朝代:明代 作者:赵时春 原文: 将坛醇酒冰浆细,元夜邀宾灯火新。 直待清霄寒吐月,休教白发老侵人。 香翻桂影烛光薄,红沁榆阶宝靥匀。 群品欣欣增气色,太平依旧独闲身。 相关翻译 注释 ①这二首诗选自《民国固原县志》。陶总戎,不详其人。总戎,统帅,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。②清霄:天空。③宝靥(yè):花钿。古代妇女首饰。唐杜甫《琴台》诗:“野花留宝靥,蔓草见罗裙。”仇兆鳌注:“赵曰:宝靥,花钿...

古风二首 / 悯农二首

古风二首 / 悯农二首
朝代:唐代 作者:李绅 原文: 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,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。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,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。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,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。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,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? ...

卷珠帘·记得来时春未暮

卷珠帘·记得来时春未暮
朝代:宋代 作者:魏夫人 原文: 记得来时春未暮。执手攀花,袖染花梢露。暗卜春心共花语。争寻双朵争先去。 多情因甚相辜负。轻拆轻离,欲向谁分诉。泪湿海棠花枝处。东君空把奴分付。 参考赏析 赏析 上片首句以“记得”引入回忆,“春未暮”点明时间。以下二句,摄取典型的动作细节,描绘了一个富于情趣的生活场景。这两句写的是:当海棠花开放的时候,少女进入了幸福的热恋,她和恋人“执手攀花”,歌笑逗...

忆王孙

忆王孙
朝代:宋代 作者:汪元量 原文: 神舟稳驾出沉流。明月辉辉命自周。两个先生暗点头。有来由。万劫轮回向此休。 作者介绍 汪元量 汪元量(1241~1317年后)南宋末诗人、词人、宫廷琴师。字大有,号水云,亦自号水云子、楚狂、江南倦客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琳第三子。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。恭宗德祐二年(1276)临安陷,随三宫入燕。尝谒文天祥于狱中。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(1288)出家为道士,获南归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