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隐者不遇 / 孙革访羊尊师诗鉴赏

鉴赏

作者:佚名

  中国传统文化中,松、竹、梅为岁寒三友,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、清洁孤傲之志。首句“松下问童子”,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,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;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,以松为友,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。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,包含着人的层层追问,意思层层递进,言约意赅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第一答:“言师采药去”,从全诗的结构看,从环境氛围的渲染,进入到行动的白描,从抽象进入到具体。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,秦皇汉武,就是一种典型,乃至秦汉方士盛行,欺诈成风。与此不同,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。在隐逸生活中,悟道、养生与服药(保健养生之药)构成主要的内容。魏晋以还尤其如此。因之,对隐者说来,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,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,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,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。于是,对于真正的隐者,善悟道,擅养生,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。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,往来如天马行空。童子言师采药去,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,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。

  第二答,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。

 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,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,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,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,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:“云深不知处。”

  这时,山峦之高峻,云霞之深杳,隐者之神逸,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。

  围绕这几句答话,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。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,它由虚而实(不在此地而在此山),由实而虚(云深不知处),虚虚实实,宛若云中游龙,若隐若现,给人一种扑朔迷离,恍惚迷离之感,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。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,它由惆怅而期冀(不遇到知在此山中),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,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。诗人本来是僧,后还俗,但仕途并不得意,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。“但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,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,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。

 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“推敲”,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,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;此诗却刚好相反,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,无佳句而有佳篇。

 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,题为《访夏尊师》。

  •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本文链接: https://gushi.yow100.com/10188.html

【南吕】一枝花_题东湖纤云

【南吕】一枝花_题东湖纤云
朝代:元代 作者:任昱 原文: 题东湖 纤云曳晓红,远树团晴翠。好山如凤凰,新水似琉璃,巧画屏帏。壮观蓬莱地,东湖景最奇。两三行鸥鹭清闲,七十二峰峦秀美。 【梁州】露屿寺僧吟翠微,月波楼客宴金杯,宝华台殿松阴蔽。赤栏桥畔,想像瑶池;金沙路上,胜却苏堤。若东坡来此游历,向西湖懒把诗题。学士庙绀宇朱扉,观音洞金堂玉室,宰相家翠竹清溪。会稽,鉴水。贺知章谩奖多佳致,放船去...

寓居吴兴

寓居吴兴
朝代:宋代 作者:曾几 原文: 相对真成泣楚囚,遂无末策到神州。但知绕树如飞鹊,不解营巢似拙鸠。江北江南犹断绝,秋风秋雨敢淹留?低回又作荆州梦,落日孤云始欲愁。 ...

悯黎咏

悯黎咏
朝代:明代 作者:钱嶫 原文: 叶落当归根,云沉久必起。 黎人多良田,征歛苦倍蓰。 诛求尽余粒,尚豢犊与豕。 昨当租吏来,宰割充盘几。 吏怒反索金,黎民那有此。 泣向逻者借,刻箭以为誓。 贷一每输百,朘削痛入髓。 生当剥肌肉,死则长已矣。 薄诉吏转嗔,锁缚不复视。 黎儿愤勇决,挺身负戈矢。 枪急千人奔,犯顺非得已。 赫赫王章存,令人弃如纸。 朔风戒良节,赫赫张皇师。 军门号令严,震肃将天威...

江头四咏。栀子

江头四咏。栀子
朝代:唐代 作者:杜甫 原文: 栀子比众木,人间诚未多。于身色有用,与道气伤和。 红取风霜实,青看雨露柯。无情移得汝,贵在映江波。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...